加之主公英明睿智,决断妥当,反倒助我等攻营拔寨,无往不利。这就是为何今日我要致书主公之意,不仅是为了请三军合围,更是看主公还有何安排。”
原来如此,曹操的定位属于一个什么都要管的大家长啊,对孩子们的掌控欲很强。也得亏他个人实力强,不然管这么一大摊子非得累趴下不可。
不过掌控欲这么强的性格也体现出此人疑心重,对人的信任度不够,都是自己的兄弟和亲信,竟也怕他们结党营私。
曹仁所说和郭嘉提示足以相互佐证了。不过曹操能力再强,如果不肯放手,只怕早晚会有失误的时候。
“竟是这样,曹公于帅帐,足不出户而定数郡,真能人也。在下佩服。那么破淳于琼那夜呢?那日若要再报曹公断然是来不及的,可行便宜之举否?”
“那日我军虽有风险,但并不致命,仁有信心能破袁贼,也信先生之计,因此宁可涉险,也不愿求救于文则。
我堂堂大丈夫,前部先锋,麾下无数猛将,座下三万精兵,岂能因区区淳于琼五千兵而惶惶求救?这要是传出去,众人必视我为胆小之人。如此,我不为也。”
路语听傻了:“什?什么?将军因此而不向于将军借兵?”他理解不了,借得援军,稳赢此战,不必担风险挣面子更值得?
“此为第一原因。”曹仁要面子,觉得自己没错。但他并未无智,也有旁的道理:“而主公既命我为前军,于李为中军,文谦为后军。虽各军前后仅有数十里,但仍为不同部队。若非有调令,或是相救。否则不宜相互借兵。
不然以后无论大小,多寡。人人可以相互借兵,杂乱无章。那分此三军又有何用?
加之亲疏有别,若亲者借兵相与,远者借兵不与,又将生嫌隙。更为不美。若在战时,一部借兵而去反大败丧尽,则被借者如何解释?种种不便,由此而来。
因此非紧急时刻,我们从不互相借兵。我等大将以身作则,底下才能遵守号令。这便是我军中一大不言之规矩,如今先生可否理解?”
喜欢重叠的历史平面请大家收藏:(m.woaitushu.net)重叠的历史平面我爱图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