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然,过不多时,赵新就跟个早起遛弯的老头一样,慢悠悠的从树林中走了过来。不出意外的,久藏第一眼看见他,便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。
“天啊!天底下居然有长得这么高的人!”
当赵新走近,看到了呆愣的久藏,随口道:“醒了?看来恢复的不错。”
“这就是殿様,发什么呆呢?”
在利吉的提醒下,久藏慌里慌张的跪了下来。
“小人是西目屋村猎户,久藏。利吉告诉俺,是殿様赐的药救了俺一命,小人当牛做马也报答不完您的恩情。”
看到身高只有一米五几的猎人匍匐在脚下,赵新皱起了眉头,过了半晌才说道:“起来说话。”
利吉夫妻的口音已经够让他头疼的了,这个久藏说起话来更是晦涩难懂。短短的两句话,他有一半都听不懂,只能猜。
别看两人都是一个藩的,可一个在大鳄町,一个在西目屋村,彼此的直线距离差不多就有五十里。
古代十里都不同音,更何况是五十里,中间还隔着重重大山。就算在另一时空,两地交通坐火车最快也得一个半小时。
不过呢,现在才9月,离幕府运黄金过来还有两个多月。他决定这段时间要好好磨合一下语言,最起码沟通无障碍才好办大事。
想到这里,他对志乃比划着说道:“都还没吃早饭吧?有什么事吃完了再说。志乃,去烧锅水,把我昨天带回来的面条煮一包,不,两包吧。算了,还是我来吧,你在旁边看着。”
“是。”志乃本能的应了一句。其实她对赵新的后世东京话也是一知半解,不过对方招手让她跟过来还是明白的。
对于久藏、利吉和志乃来说,今天还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吃面条。
话说小麦早在平安时代就从中国传入了日本,而面条的做法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也被求法僧人带了回来。
问题是在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,小麦并没有在岛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,其主要作用不过是宗教仪式上的祭品。食用面条的习俗仅在关西播磨国的几个寺院里流传。
江户时代关于面条的正式记载,是朱舜水流亡到日本后,面对水户藩的藩主德川光国的热情款待,实在没什么能拿出手的,只好让自家的厨子做了碗面条。对方品尝后,大加赞赏。
事实上,岛国民间吃面条的习俗正是从“天明饥馑”时代开始的,但也只是添加了山药粉的荞麦面。由于六年的大饥荒期间气候寒冷,水稻歉收,耐寒且高产的荞麦被广泛种植。老百姓们靠着每天两杯荞麦面条,熬过了漫长的饥馑岁月,并在之后赋予其更多的寓意。
至于拉面,那还要等到明治时代才由山东人带过来。
锅里的水开了,在利吉三人好奇的目光中,赵新抽出一小把雪白的挂面放了进去。
细长的面条在沸水中转眼就软塌了下来,赵新用筷子拨动了几下,随即盖上了锅盖。仅过了十几秒,他又拿起锅盖,从志乃的手中拿过早就准备好的水杯,将里面的凉水倒了进去,再度沸腾的锅里又沉静了下来,然后他又把锅盖盖上了。
又过了十几秒,锅里的水再次沸腾。赵新拿起锅盖,先将煤油炉的开关关闭,又用筷子挑起一根尝了尝,满意的点点头。随即就将锅里的面条挑入一个硅胶碗里。
接着,他又在碗里倒入一包味噌汤调料包,倒了半碗面汤,洒了点七味粉,一碗在他看来味道凑凑合合的面条大功告成。
“你们谁先吃?”
“......”利吉三人面面相觑,谁也不敢吱声。
在他们看来,赵新再和善,那也是老爷,是殿様;而自己,就是个下人。
赵新隐约明白了是怎么回事,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,对志乃问道:“学会了吗?学会了你们自己煮。”
志乃用力的点了点头。她已经将赵新煮面时的每一个步骤都记下了,感觉不难。
很快,利吉和久藏就吃上了自己的那份。两人也顾不得烫,唏哩呼噜,三两口就吃完了,都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。赵新知道他们没吃饱,就让志乃再煮。他也想看看这年月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有多能吃。
户外野营用的煮锅一般都不大,于是志乃只能不停的煮,利吉和久藏不停的吃。一锅一锅又一锅,这顿“早饭”竟然溜溜吃了一个多小时。
500g一包的挂面,居然吃了足足十包!那可是十斤啊,要不是赵新强行制止,久藏就算撑死也不会放下碗。他被饿怕了!
好家伙!赵新心说要照这么吃,帐篷里的那点食物怕是三天就没。他是图省事才买的挂面,现在看来,还是得买大米。而且光买米不行,肉啊、油啊、咸菜什么的也得买。
他记得以前看过的那些剑戟片和时代剧里,江户时代普通人的饮食乏善可陈,能量摄取的来源就是碳水化合物,能有条烤小鱼都算大菜。
对了,还有最重要的,糖!既能补充足够的能量,还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。
早饭吃过了,赵新跟久藏的正式谈话也开始了。
“吃饱了吗?”
“饱了。俺活了这些年,从没吃过这么饱。殿様是活菩萨!”
“我的粮食,不是白吃的。”
“殿様,让俺吃饱饭,不挨饿,俺这条命就是殿様的!”话音未落,久藏就给赵新重重的磕了几个头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乾隆四十八年请大家收藏:(m.woaitushu.net)乾隆四十八年我爱图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