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之处,战云密布。
李典和廖化合兵一处,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力量增大了,但是实际上是被曹仁用水军牢牢的困在了丹江沿线。
和李典在陨关之处的小打小闹不同,曹仁带领的原荆州水军,不管是在战舰数量,还是在战术技能上,都是远超了李典临时拼凑的汉中水军。
而从武关出击的廖化所统辖的『水军』,也就是些运输粮草的船只而已。
因此,在陆地上,廖化和李典合起来可以压制曹仁军,可是一旦在水面上,廖化和李典就立刻抓瞎了。
连续两次战斗,廖化和李典的合兵,都是在陆地上取得进展,然后立刻在水面上吃亏。
特别是原本处于后方的运输船队,遭受了重创之后,不单是损失了粮草,还失去了沿着丹江汉水迅速转移部队的能力。
李典试图用仅剩不多的船只设下陷阱,但是曹仁一改之前的畏缩姿态,在水面上打得极其凶狠,而不管是汉中还是武关的舰船都是属于临时性的水军,顿时几乎被打残了,严重挫伤了这些兵卒的勇气,使得他们在水面上越发的缩手缩脚,也就越来越无法和曹军水军抗衡。
曹仁在楼船上装载了投石车和弩车,射程从五十步一直覆盖到两三百步,即便是李典和廖化在岸边试图埋伏,但是一旦进入楼船的射击范围,就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。如果说试图去攻击楼船,又必须突破楼船之前的斗舰艨艟,甚至是曹军登岸部队,这就导致李典和廖化要么就只能被驱赶得远离丹水汉水,但是一旦远离,就有可能被曹仁派遣小分队截断粮道,破坏后线……
再加上曹军在沿着丹水汉水,征发民夫修建了不少军寨水寨,使得李典廖化每前进一步,都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,任何有可能暴露在曹仁沿着江水的打击范围内的部队,既要防备从岸上的偷袭,也要小心会突然出现在屁股后面的曹军登陆部队,这就极大的增强了李典和廖化的进攻难度。
李典和廖化都清楚,想要顺利的进攻襄阳,首先就是要清除掉曹仁的水军舰队,可问题是要怎么打?
引诱和埋伏,会有一定效果,但是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曹仁。
因为曹仁是在水面上,他可以派遣小部队登岸。
如果李典和廖化发动大部队来吃这些曹仁的小部队,能不能包围吃掉是一回事,暴露了自己的计划目的又是另外一回事,同时因为曹仁是在水面上,所以兵卒转场的时候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的体力,而桨手什么的曹军兵卒,则是可以在登陆部队上岸的时候又得到休息和恢复。相反李典和廖化在岸上一方面要寻找合适的伏击地点,又要来回奔走,即便是伏击了也未必能有什么好的效果。
当然李典和廖化也可以完全抛弃丹水汉水沿线,选择走陆地直扑襄阳,但是这么选也就意味着要和曹仁换家……
曹仁因为走水路,省力便捷,说不得可以先打了李典和廖化的后路,断了粮道之后再顺流而下回旋襄阳。
换家有风险,行动需谨慎。
这可不是什么即时战略游戏,一局不妙就直接GG,开下一把。
大多数的人,一旦失败,都没有再开下一局的机会。
因此李典和廖化,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一步步推进,相互掩护进军。
李典出击的时候,廖化在后面进行掩护,拦截,伏击。
然后等李典在前方扎稳了脚跟之后,廖化才拔营往前,然后轮到李典在后面掩护……
这样的速度慢,但是胜在稳妥。
起初这样的策略确实也让曹军老鼠拉龟,无处下口,但是很快的,李典和廖化就陷入了曹仁布置的更大的陷阱当中……
……
……
夏季的大雨,宛如瓢泼一般,遮天蔽日,使得四野完全陷入了一片混沌当中。
风卷雨疾,在天地当中连成斜线,一会儿扭到这边,一会儿又歪向了那一边,似乎空中有一只无形的大手,在疯狂的,随意的,用这些雨水在大地上涂抹着。
隆中。
一个神奇的地方。
原本应该是默默无名之地,却因为某个人的存在,成为了传奇,闪耀着黄橙橙的光华。
在风狂雨骤之中,隆中县的曹军守兵,也如同荆州其他地区的曹军心情一样,谁也不知道这一场像是要摧垮曹操,摧垮大汉的风雨,什么时候才会停歇,也不知道他们自己,能不能在狂风暴雨之中存活。
隆中在襄阳之西。
在隆中往东,就是樊城和襄阳。
隆中西北是山都,在南面是中庐。
有山,有水,有人家。
历史上诸葛亮在这里『隐居』,其实也就是效仿关中的终南山。
有点距离,又不算太远。
在历史上,和诸葛亮一起『隐居』在隆中的人还有很多,但是最后没有诸葛亮出名罢了。
如今在隆中县城,也有驻扎曹军守军,只不过隆中毕竟地方不大,整个的县城也就只是三百的定额,再加上吃了四十二的空饷,所以也就两百左右的兵卒。
大雨之中,即便是穿了蓑衣,也很容易被风雨侵袭得浑身湿透,所以除了些被迫要出来值守的兵卒之外,大多数人都躲在门洞或是角楼里面,七歪八倒的半靠半躺。
说是兵卒,但是实际上跟叫花子也没什么区别。衣袍破烂,甲胄残缺,他们既不是什么重点县城的精锐守军,也不是什么勇猛战将渴望战斗动不动就是饥渴的大枪什么的,他们只是用来养家糊口的一种方式而已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诡三国请大家收藏:(m.woaitushu.net)诡三国我爱图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